遂昌结缘白先勇
今天,遂昌县石练镇“昆曲十番”乐队的10位队员起了个大早,匆匆赶往县城。在汤显祖纪念馆的后花园,他们手捧乐器,依次端坐,有些紧张。因为,著名作家、青春版《牡丹亭》制作人白先勇会来看他们演出。
白先勇要来的消息,早已传遍了这座小小的山城。终于,一身儒雅的白先勇缓缓踱进了这所有着400年历史的大宅子。“太好了,太好了,我与《牡丹亭》结缘半生,而遂昌又是《牡丹亭》‘出生’的地方,一直想来看看,这回总算是圆了梦。”流连于古朴雅致、小桥流水的馆舍间,白先勇连声称赞:“我一直说浙江文化里有昆曲的因子,来到这里更有一种时空穿越之感,仿佛跟汤县令只隔着一个转身的距离。”
遂昌有氤氲着灵气的绿色青山与古老文化,1593年至1598年汤显祖在任遂昌知县期间,获得了《牡丹亭》的创作灵感,留下了许多赞颂遂昌风情的美丽诗文,还亲身传授百姓们演奏传唱高雅的“昆曲十番”。但为什么这些文化遗产都能传承至今呢?遂昌县委书记杜兴林用了一个字:“缘”。
早在2006年,一份颇具前瞻性的《汤显祖文化发展规划(2005~2016年)》的推出,为汤显祖文化的建设绘就了清晰蓝图。从此,汤显祖文化成为了当地一项重要民俗,汤显祖、《牡丹亭》和昆曲成为了三块世界级文化品牌。
短短几年间,遂昌建起了昆曲十番传承学校,成立了古乐坊和国遗文化表演公司,积极打造中国汤显祖文化研究中心,成功推动汤显祖文化参与国际交流,还在今年4月与莎士比亚的故乡——英国斯特拉夫德市开始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联姻。
而与白先勇的这段“缘”,遂昌已经等了3年。这一次,在浙江音像出版社的牵线搭桥下,白先勇把“昆曲浙江之旅”的“点睛之笔”落在了遂昌,这让杜兴林也有些“意外”:“看来,对于汤显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早行一步,多做一些,都是值得的。”
其实,播下梦想的种子,总会发芽,只是时间早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