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瞬间丨李淑华上级医生否定了我的正确诊断 [复制链接]

1#

李淑华。

口述者

李淑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内科门诊主任、发热门诊主任

时间已经过去了20年,但每想起这件事,我的发条就会再次拧紧。

当时我刚大学毕业,医院儿科做住院医师。一天,有一个不到两岁的小孩因发烧3天来门诊看病。他很害怕,一直在妈妈怀里哭着、躲着,不肯露出脸来。

医院走来走去,我趁他趴在妈妈的肩膀上露出小脸蛋时,看到了他一眼,发现他的嘴唇很红,那是一种不自然的鲜艳颜色。

于是,我提出孩子会不会是“川崎病”,这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病症,普通的抗感染治疗是无效的。但上级医生认为,孩子眼睛没有红,嘴唇虽红但没有出现皲裂,与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不符。

作为年轻医生,我的意见被否定了,患儿还是接受了抗感染治疗。治疗了2天,效果不好,家医院,最后他被确诊为川崎病,针对性治疗后很快痊愈。

其实也不能说我的上级医生就错了,他的意见与临床经验是符合的:川崎病往往要持续高热5天后才能确诊,我提出这一诊断时是孩子高热的第3天。医院能确诊,也是因为那时已经过了5天,川崎病症状更加明显了。

因为我提前2天作出了正确诊断,患儿家属很信任我,确诊后还是转回了我们这里住院治疗。如今,我跟他们已经是20年的老朋友了。

20年后的我,已是一名“老医生”,但这件小事的细节我仍然记忆犹新,时常在我心里敲响警钟:面对疾病时,谁都不能凭着资历就能高傲,而是应该时刻保持谦卑。

很多疾病在确诊前都像个难解的谜题,有经验的专家也可能会误判。一方面,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医者要多看书学习;但另一方面,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时,医生一定不能只对照书本来看病,因为患者是不会按照书本来生病的。

虽然我从医的时间更长、经验更多,但不意味着年轻医生身上没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以川崎病为例,我们这代人做了许多尝试,都没找到发病原因,但新一代的研究者们另辟蹊径,找到了难治性川崎病的治疗药物。我们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和局限,不要忽视它,也不要否定它。

保持谦卑的心态,也被我用在了与患儿和家属的沟通中。面对那些有情绪的“抱怨型家长”时,不能用医生的权威直接否定他,要引导他们回到出发点——医院是想解决什么问题?我能为你提供什么帮助?

有些带着孩子来看病的妈妈会非常焦虑,情绪激动地说:“孩子反复看了好久,吃药不见好,为何还要让我吃药?”这个时候我不会“硬碰硬”,而是心平气和地“诱导”——孩子是不是生病?生了病是不是要治疗?我们能不能选择不吃药?如果不吃药,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几个回合下来,家长大都能理解,情绪慢慢平复,治疗就可以顺利开展。

作为儿科医生,我们有一些特殊方法与孩子交流。婴儿不会说话,就要采取最原始的方式,用动作跟他进行交流,比如随手拿起一支笔或者鲜艳的东西递给他,转移他的注意力。根据动作而不是语言,婴儿能感受到你想跟他交朋友的友好,在那片刻之间,他就乐于接受我们的检查。

出门诊时,碰到一些外向开朗型的宝宝,我们对他眨眼睛,他就会咯咯笑。有些小孩会主动分享自己的快乐,有的小女孩会认真地形容玩具娃娃、衣服、裙子如何漂亮,小男孩会用有限的词汇形容他的玩具车,跟我科普奥特曼家族。孩子的纯真是最好的礼物,能让我产生无法形容的愉悦感,在某种程度上对抗岁月的流逝,保持一种相对年轻的心态。

编者按:

没有人生来就是医者。

医者的成长路上,有人动摇、有人放弃,但更多的人在不断探索。直至遇到生命中那个决定性的瞬间,医者肩上的责任突然清晰,白大褂有新的意义,他们终于给自己一个确凿的答案:这就是我要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将至,南方日报、南方+推出特别策划,请医者自述生命中的“医瞬间”,敬请垂注。

医瞬间口述者:

张世忠:面对固执的病人,我会想起我的爸爸

蒋宁一:投身核医学前,我当过5年赤脚医生

赵一凡:在阿富汗,我们没能救活那个小女孩

罗颂平:生命与生育的两难间,我希望她们多考虑自己

*锦辉实习生吴丽婷

徐昊实习生罗羽翎

*锦辉;徐昊

广东健康头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