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孩子运动量挺多的,为什么仍然还是肥胖 [复制链接]

1#

壮壮是个男孩子,今年刚刚5岁,因为肥胖的问题到儿童保健科营养与喂养门诊就诊,体格测查身高厘米,体重却已经有50斤了,做了相关的代谢检查,未发现异常,属于儿童单纯性肥胖。壮壮的妈妈说已经给孩子经常运动了,但是还是减肥困难。经过询问,我们发现壮壮的运动量其实并没有很多,大多都是以快走、少量跳绳为主,每天大概1小时左右,而且饮食也没有注意控制,所以体重控制的不好。

运动、饮食和睡眠构成了儿童每天24小时自然养育的3个要素。儿童早期的身体活动水平与其骨骼、心肺健康、动作和认知能力发展、社会心理健康以及超重肥胖等方面均密切相关,并且也将持续影响着青春期乃至一生的健康。

身体活动是指由骨骼肌收缩引起的,导致能量消耗的所有身体运动。身体活动不足和久坐行为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导致肥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那学龄前儿童到底应该如何进行运动,达到良好的身体活动量呢?

像壮壮这样五岁的学龄前儿童运动应以发展基本动作技能为核心目标动作,这是一切身体活动的基础。基本动作技能是身体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比如行走、跑步、跳跃、投掷和踢这些基本动作,这些动作是许多运动、竞技和身体组合动作的基础。

学龄前期儿童处于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可以通过尽可能多种多样的运动体验来发展孩子的基本动作技能。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其在活动中的动作表现来发现儿童的运动能力特点,并加以个性化培养,从而培养儿童的兴趣取向。因此,良好的基本动作技能可为其将来运动技能的发展提供更大潜能,有助于其身体活动水平的提高和长期运动习惯的形成。

目前我国指南都建议学龄前的儿童每天要累计运动时间至少达到3小时(分钟),其中,建议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运动应累计不少于60分钟。以上这些时长的运动可以累积,不要求一次性完成,但是运动量要够。所以,运动不仅仅要动起来,还要运动够时间。同时,在足量运动的时间里,我们建议每天要至少2小时的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具有以下优点:

01

儿童在户外运动比室内运动会表现更加活跃,有助于增加身体的活动量。

02

户外活动是预防儿童近视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

03

户外活动可以通过照射阳光调节钙磷代谢,从而促进骨发育。

如果遇到户外雾霾、大气污染或者高寒等不良天气情况,可以适当减少户外运动的时间,但是不能减少总运动时长。

那像壮壮这样的学龄前的小朋友可以进行怎样形式的运动呢?

首先,学龄前儿童的运动类型可以包括日常活动、玩耍游戏以及体育运动等多种形式活动,一般可以鼓励儿童进行独自游戏、亲子游戏或者同伴游戏。

这些游戏形式带给孩子以下的好处:

01

可以促进儿童的专注力、培养思考能力。

02

可以促进儿童认知和语言的发育,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03

可以增加人际活动,促进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

04

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情感,进而促进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些比如简单的家务活、跳舞、自行车、跳绳或者别的需要中高强度的体育运动等。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不仅可以发展基本技能,还可以锻炼儿童的心肺功能,强化全身各部位的骨骼肌肉。

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要注意:

01

避免久坐,指一系列以坐姿、卧姿为主要动作形式的行为,久坐能量消耗较低,我们建议久坐一般不能超过60分钟。

02

避免长时间使用屏幕类电子设备时间,建议学龄前儿童每天屏幕观看时间不能超过60分钟,且越少越好。

03

有充足的睡眠,建议一般每天要保证10-13小时的睡眠,其中包括1-2小时的午休或小睡时间,午休时间不宜过长,要培养孩子建立规律的睡眠,避免睡觉之前看电视、手机、iPad等屏幕电子设备,避免睡前过于兴奋或者吃夜宵,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也有助于儿童生长发育、心理发育及避免肥胖的发生。

学龄前这一时期是儿童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高速发展期,因此,我们要注重儿童运动能力的训练,为之后学龄期、青春期的运动活动打下更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

陈铭雨

儿童保健科医师,擅长儿童生长发育评估与指导、儿童常见发育行为疾病(如语言障碍、发育迟缓、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遗尿症等)、营养相关性疾病的诊疗及指导等。获得年全国高能儿科医生科普大赛一等奖。

门诊时间:周三下午,周五上午在儿童保健科的实名门诊,其余时间在注意力与学习专病门诊、语言专病门诊。

参考文献: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编制工作组。

文/儿童保健科陈铭雨

更多资讯,点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